為中國市場做翻譯——一切都是為了“方塊字”
Date: 2019-12-20 06:59:16Source: 志遠翻譯
中國知名律師劉偉 (Wayne Liu) 為《知識產權管理》(Managing IP) 雜志撰寫了一篇優(yōu)秀的文章,值得分享。文章描述了文化差異是如何使外國公司難以進入中國市場的,以及外國商標必須使用對當地文化敏感的中文翻譯。他舉了兩個成功做到這一點的跨國公司作例子:微軟 (Microsoft) 和可口可樂 (Coca-Cola)。
中國市場以封閉著稱。劉律師提醒我們,在中國 13 億人民中,大多數人并不熟悉外國品牌使用的外語。因此,翻譯不能簡單地依賴于品牌的知名度,需要像一個新品牌一樣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共鳴。
大多數外國公司只是簡單地將商標音譯為合適的中文。畢竟翻譯商標只是為了讓人清楚地理解,那這可能已經足夠了,但這些公司錯過了一個巨大的機會,與中國消費者在文字層面產生共鳴。這是什么意思?在漢語中,除了語音外,組成詞語的漢字還有各自的含義。公司可以利用這一點,選擇那些能讓消費者產生愉悅心理聯想的漢字。在某些情況下,用中文“重命名”這個品牌甚至是有意義的。例如,Energizer 在中國的名字(勁量)使用了兩個漢字,聽起來一點也不像 Energizer,但它的字面意思是“充滿能量”,這是一家電池公司的好名字。Head & Shoulders 的中文名為“海飛絲”,和英文原文聽起來也不像,但這個名字可以字面上理解為“像頭發(fā)一樣的海浪”。
歸根結底,將商標和品牌翻譯成中文不僅僅是直接翻譯的問題。要想成功,企業(yè)需要徹底了解中國消費者的語言、心理和購買模式。想做到這一點,更好地理解漢字及其含義是一個很好的開始。
翻譯公司 昆山翻譯公司
- 上一篇:創(chuàng)譯:擁抱您的全球品牌權益
- 下一篇:利用分銷商滿足翻譯需求的誘惑